
九载攀高逐浪行——三峡升船机通航九周年9月18日,晨曦微露,三峡升船机此刻处于特殊的“忙碌”中——2025年计划性停航检修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。工具碰撞声与机械运转声交织共鸣,谱成一首充满工业质感与劳动温度的交响曲——这是献给三峡升船机九周岁生日最动人的礼赞。
数易春秋,驰而不息。2016年9月18日,三峡升船机在万众瞩目中开启试通航,与三峡船闸联合形成了“大船爬楼梯、小船坐电梯”的通航格局。九载寒暑,铸就的是安全运行的铜墙铁壁,浸润的是技术创新的执着钻研,彰显的是责任担当的温暖情怀,刻画的是人才队伍的精益求精,换来的是行业标杆的熠熠生辉。
“每一次运行,都是对安全的承诺。”这是升船机管理处运行团队的座右铭,更是九载春秋里矢志不渝的行动指南。
面对复杂通航环境,如何保障船舶过厢安全平稳?九年来,他们如同最精密的仪器,构建起一张覆盖设备运行、人员操作、船舶监护、应急管理的全方位安全防护网。通过持续实践优化,形成了运行操作检视“四不”“四报告”制度、船舶过厢安全监管“2323”规定、集控操作“243”确认制、过厢船舶“两问四提醒”“三看三监护”等现场安全措施,为三峡升船机持续保持安全稳定通航态势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九年栉风沐雨,九年风雨兼程。作为船舶快速过坝通道,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、技术难度最高、运行维护难度最大的升船机,已安全稳定运行近5万厢次,累计通过船舶超过3万艘次、货物近2000万吨。2025年入夏以来,总客运量突破200万人次,8月单月客运量更是创下8.99万人次的新高,“坐电梯看三峡”成了全球游客追捧的网红体验。
亮眼成绩的背后,是创新基因的持续迸发。从5大研究方向开展科研攻关,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,截至目前,升船机管理处共取得48项发明专利、37项实用新型专利、6项软件著作权,发表论文150余篇,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9项,厅局级科技奖项9项。钢丝绳自主爬行检测机器人、智能运维平台等400余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升船机运维实践。
“三峡升船机设备的运行效率较运行初期有很大提升,现在过厢平均历时只要50分钟左右!”谈起设备的蜕变,技术人员汤伟毕脸上满是自豪,“这些年我们跟着设备‘摸爬滚打’,停机故障率一年比一年低,2024年更是降到0.7%,创下历史新低,当初我们怕出岔子的‘新兵蛋子’设备,硬是被我们练成了能扛住高负荷运转的‘钢铁老兵’!”
自2011年起,中德双方建立了升船机领域技术交流合作机制,随着交流的深入,德方也开始从中方的技术创新与高效运维方案中探寻优化路径。
三峡升船机的国内“技术辐射力”同样耀眼。2021年10月以来,升船机管理处陆续承担了贵州乌江沙沱、思林、构皮滩5座升船机的技术支援服务工作,累计派遣21批次87人次技术人员,输出三峡经验和技术成果,助力乌江通航步入健康发展轨道。
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九年间,三峡升船机用精准的升降托起平安,以人文之心传递温度,让每段航程都化作温暖的归途。
以“情暖船厢”志愿服务为载体,组织向船方发放安全宣传手册、春节送“福”字送春联等特色活动,搭建与船方的连心桥;通过开展满意度调查,收集调度指挥、现场监护和辅助系解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,充分展现了全心全意为船方服务的宗旨意识。
暖心服务不仅流淌在船厢之内,更延伸至峡江两岸。升船机管理处连续7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,坚持走访慰问社区结对帮扶对象,用微光汇聚成炬的坚守,让爱与希望在峡江两岸生生不息。
队伍为基,匠心为尺。“九年来,我们不仅守护着这座‘国之重器’,更在实践中淬炼出一支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。”升船机管理处处长金锋自豪地说。从通航初期的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到如今形成“老中青”结合的人才梯队,升船机管理处始终坚持“打造人才高地”的目标,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。
通过开展“五星责任区”和“创新我先行”优秀成果评选,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。实施“青年职工能力素质提升工程”,举办“升高行远”讲堂及微课堂,开展多科目技术比武、技能实践。通过导师带徒等给青年职工压担子,培养了一支懂技术、善管理、能创新的人才队伍。
升船机管理处获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,运行值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、湖北省工人先锋号。谢启龙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邹斌斌、李明获全国船闸及升船机运管员职业技能大赛金牌、二等奖,肖前获全国技术能手,闫晓青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、荆楚工匠,另1人获湖北省带徒名师、2人获湖北省优秀学习型职工。
浩荡长江,奔流不息。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,这座“超级电梯”将以更高效、更安全、更智能的姿态,驶向更广阔的未来。
主办单位: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运维单位:长江水上交通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