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曾经风靡全国的“的确良”,今天在大多数年轻人眼中早已陌生,但在父辈母辈的记忆里,它却是“时尚”“体面”和“身份”的象征。著名作家马未都说:“的确良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的是时代的变迁,社会的进步。”
今天,我们就带大家一起回顾这块布料背后的辉煌往昔,看看它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,又为何最终走向“失宠”。
“的确良”其实是一种合成纤维织物,学名叫涤纶(聚酯纤维)。它的英文名称是Dacron,最初是美国杜邦公司在1950年代开发的商品品牌,后来传入中国,并根据粤语音译,被叫作“的确靓”,意指“真的漂亮”。
但随着这种布料从南方流入北方,很多人对“靓”字不熟,误听为“良”,于是“的确靓”便演变为“的确良”。
不过,因“良”字带点“凉”的谐音,有些人还误以为它和“冰丝”一样有凉感,于是又讹传成了“的确凉”,直到今天这几种名字还时常被混用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百废待兴,国内生产力水平极低。由于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,棉花严重减产,自1954年起,布料就被列入计划供应,买衣服、床单甚至袜子都需要布票。
而那个时代的棉布虽穿着舒适,却极不耐磨,“新三年、旧三年、缝缝补补又三年”是当时人们衣着的真实写照。面对广大人民“缺衣”的困境,的确良作为一种耐磨、轻薄、不易褶皱、色彩鲜艳的布料,顺势登场。
在的确良引入中国以前,国人衣着普遍朴素,颜色以灰、蓝、黑为主,压抑单调。而的确良的出现,直接掀起了一场色彩革命:
它让整个70年代的人,第一次有了“穿得漂亮”的概念,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满足。
的确良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就是结实耐磨、容易清洗、快干不变形。与之对比,棉布极易磨破、缩水、掉色,不如的确良“扛造”。
正因如此,尽管它价格比普通布料贵,仍然是那个年代的“抢手货”。很多农村人甚至会将其珍藏起来,只在春节或重大场合穿一次,可见其“身份象征”地位。
上世纪60年代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地率先试点使用进口的确良布料,市面反响热烈。到了70年代,国家开始大规模引进化纤设备,重点在广州发展涤纶工业。的确良布料由此走向全国,成为供不应求的“香饽饽”。
而这种“化纤之光”的火爆,也象征着中国在纺织领域迈出了从“天然”向“人工”的重大跨越。
随着80年代经济条件改善,人们对衣物的舒适性提出更高要求,而的确良的问题也日益显现:
再加上化纤面料在洗涤时不如棉麻那样亲肤、柔软,很多人开始重新偏向天然面料。
进入90年代后,中国纺织工业突飞猛进,棉、麻、丝、毛等天然材质重新崛起,各类混纺材料也逐渐普及,功能性远超单一的确良。尤其是棉+涤的组合,兼顾了舒适与耐用,成为更优的选择。
从“必须靠布票”的稀缺,到“满大街都有”的日常,的确良的光环逐渐褪去,也就慢慢退出了人们的主流视野。
其实不然。我们今天依然能在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确良“后裔”——只是我们现在更常叫它“涤纶”或“聚酯纤维”。
从羽绒服的里衬,到冲锋衣的外层,从床单、窗帘、沙发套到行李箱的布料,涤纶依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只不过它的身份更低调了,融合进了更加多样化、舒适化的产品中。
的确良不仅仅是一种布料,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,是国人从“温饱”走向“美好”的物质见证。
它的兴起告诉我们:科技改变生活,它的衰落也提醒我们:时代不断更新,审美也在进化。
对于几代人来说,那些穿着亮闪闪的确良碎花裙走过小镇街头的场景,是青春的印记,是那个缺衣少食却热气腾腾的年代里,最朴素也最灿烂的时尚梦想。
今天我们可能已不再为一块布料排队几个小时,也不会把一件衣服小心珍藏十年。但我们仍要记得,正是像“的确良”这样普通却伟大的产品,撑起了几代人对“美好生活”的向往与努力。